7月9日,欧洲人权法院(ECHR)作出一项具有标志性的裁决,正式认定俄罗斯应对2014年马航MH17航班被击落事件承担国家责任。这架自阿姆斯特丹飞往吉隆坡的波音777客机,在乌克兰东部上空被导弹击落,导致298人罹难。距今已过去整整十一年。
在此次合并审理中,法院不仅处理乌克兰和荷兰早年对俄罗斯的指控,还涵盖了顿巴斯冲突期间大量人权侵害事件,包括酷刑、强迫劳动、非法拘禁以及针对平民的袭击。判决核心在于:俄罗斯虽未直接参与击落行动,但对顿涅茨克武装势力“拥有实质性控制”,因此应对其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法院详细指出,俄罗斯向相关武装提供武器、情报与后勤支援,其中就包括了击落MH17的“山毛榉”防空系统。法院认为,莫斯科在武装控制链条中发挥关键作用,足以构成“事实统治者”。
这一裁定,引发广泛关注。一方面,它成为ECHR历史上首次以“国家责任”名义追究一国在境外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它也为欧洲国家未来追责俄罗斯提供了法律基础,尤其是在赔偿、制裁和政治孤立等方面。
荷兰政府第一时间欢迎这一结果,表示这是对遇难者家庭的最低公正。乌克兰方面则表示将据此继续推进国际赔偿机制。西方主流媒体亦高度评价。《卫报》指出,该案“明确将代理战争责任引入国际人权法范畴”,《Politico》则称其为“西方法律对俄制约战略的核心突破口”。
然而,被告国家俄罗斯,早在三年前便已宣布退出《欧洲人权公约》,如今对这份判决毫无回应。这场迟来的裁决,更像是在关门之后高声宣读的判词:不为对方所听,这位警示看客。
欧洲人权法院院长马蒂亚斯·古约马尔
MH17案的裁决,从技术上看具备合法性。俄罗斯在2022年9月16日前仍为《欧洲人权公约》缔约国,而本案正是那之前提交的存量案件。ECHR依据条约保留条款,继续审理并作出判决,合乎流程。
问题在于:对一个已明确退出的国家,其法律裁定还有执行力吗?
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的次日,俄罗斯冻结对欧洲委员会的会费缴纳;3月15日正式递交退出通知;9月16日生效。退出后,俄国家杜马迅速通过法律,禁止政府履行欧洲法院的任何裁定,并宣布由俄罗斯宪法法院接手所有人权申诉。2022年11月,俄罗斯出台法律,建立“本国优先”的人权保护机制,彻底切断与欧洲司法的程序联系。
宪法法院随后裁定,ECHR的后续判决“不具任何法律效力”。俄罗斯外交部称,这些裁定“已无司法资格,只具象征性质”。也就是说,即便裁定成立,也不会被执行。欧洲法院既不能要求俄罗斯赔偿,也无法强制其遵从,连信息配合都得不到。
从西方角度看,这是一场制度层面的挫败。判决做出,俄方视若无睹,象征性胜利背后是制度落地的空转。但对欧洲法院而言,这仍是对“法治秩序”的一次宣示。他们清楚,无法执行不是不应裁决;放弃主张才是真正的崩塌。
因此,ECHR明确表态,对退出国的存量案件将继续处理。MH17案只是开始,数以千计对俄未审结案仍列入“优先办理名单”,总数超过1.8万起。它们成为欧洲法院残存的法律锚点,也将成为未来制度对撞的火线。
MH17案落定后,另一个案件迅速接棒成为欧洲司法系统对俄施压的新支点——乌克兰儿童被转移案。
2023年初,ECHR向俄罗斯政府发函,要求提交所有在战事中从乌克兰转移至俄罗斯境内未成年人的名单与安置情况。俄方拒绝合作,称相关儿童均为战争孤儿或在家属同意下转移。ECHR随后将其升级为独立诉讼,指控俄政府系统性违反《日内瓦第四公约》,构成战争状态下的“非法驱逐平民”。
该案与MH17不同,不再是追究代理势力行为,而是直接触及俄国家政策。并且,它与另一家国际机构——海牙国际刑事法院(ICC)产生了交叉。
早在2023年3月,ICC便因该问题对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儿童事务专员玛丽亚·利沃娃-贝洛娃发出逮捕令,指控其在乌克兰战争中“非法驱逐与转移人口”。此举虽不具实质拘捕效力,却在国际上引发广泛政治震动。
如今,ECHR与ICC之间已建立证据共享机制。儿童案的推进,不仅是法庭工作,也成为欧盟对俄制裁逻辑的一部分。荷兰、比利时等国推动欧盟扩大制裁名单,冻结相关官员资产,限制出入境。
俄方则态度强硬。外交部将其称为“司法战的一部分”,指控西方将人权工具化,掩盖自身战争记录。宪法法院表态称,不承认ICC、ECHR任何形式的调查或判决,俄罗斯“将用主权司法回应法律霸权”。
儿童案如今尚未判决,但已成为继MH17之后,欧洲司法与俄政府之间对抗的新前线。
MH17与儿童案之所以备受瞩目,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们不只是个案。
欧洲人权法院近年来不断扩张其司法边界,从审理本国人权纠纷,延伸到裁定外国政府的“代理责任”与“跨境侵犯”。依据的是所谓“有效控制”原则,即只要一个国家对某地事务具有事实控制力,无需正式主权,即应承担人权义务。
这一法理逻辑源于冷战后对英国、土耳其等国的判例处理,如今被应用在乌克兰战场,是西方法律体系推动“域外法权”的最新尝试。
俄罗斯对此极为警惕。其退出ECHR并非临时反应,而是制度性脱钩。俄方选择重建一套国内优先的司法机制,由宪法法院主导人权裁定,取消与任何国际法庭的司法协作权限。
MH17案的裁决,象征着欧洲法院对俄罗斯“道义与法理双重定责”的开始。而俄方的全面拒绝,则宣告西方主导的国际法律不再具备天然权威。
可以预见,欧洲法院将继续裁定,而俄罗斯也将继续无视;制度之间的冲突,远未到终点。谁能裁谁?这个问题,注定不会在法庭内解决。